热搜词: 

土壤容重数值高好还是低好

发布:毕叔慨

⒈什么是土壤容重?容重有什么重要性?

土壤容重亦称“土壤假比重”,是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 土壤容重的重要性:土壤的容重大小表明土壤的密实程度,容重越大,密实程度越大,容重还与土质有关系.土壤容重可以反映土壤的土质情况。

一般含矿物质多而结构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积比重在1.4至1.7之间;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的土壤如农业土壤,在1.1至1.4之间。 土壤容积比重可用来计算一定面积耕层土壤的重量和土壤孔隙度;也可作为土壤熟化程度指标之一,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容积比重常较小。

测定方法

测定土壤容重的方法有环刀法、蜡封法、水银排开法、填砂法和γ射线法、坑法等。

环刀法适用一般土壤,对坚硬和易碎土壤不适用,因为这些土壤最易于在环刀切样时扰动土的原状结构。 为此提出一些补充测试方法,但也不都是令满意,如蜡封法、水银排开法主要测定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坚硬和易碎土壤的容重,但工效甚低,测试结果也极不稳定;水银排开法因水银蒸气有体健康较少采用。

填砂法比较复杂费时,常用于石质土壤,大量测定一般不采用此法。 Y射线法需要特殊仪器和防护设施,不易广泛使用。 坑法适用于根系或砾石含量较多、难以使用环刀取土的土壤。

⒉土壤密度与土壤容重

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都是描述土壤物理性质的指标,但二者有所区别。 简单来说,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而土壤容重则是描述单位体积土壤的实际重量或紧实程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概念。

土壤密度解释:

土壤密度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土壤单位体积的质量。 这里的“条件”通常指的是土壤所处的环境,如湿度、温度等。 土壤密度反映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紧实程度,是评估土壤肥力、通气性、性等方面的重要参数。 一般而言,土壤密度越高,土壤中矿物质含量越多,土壤质量相对较好。 但过高的密度也可能影响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

土壤容重解释:

土壤容重则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实际重量或紧实程度。 它反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结构特征。 容重的测量是在田间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受到土壤结构、质地、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容重与耕作、灌溉等农业管理措施紧密相关。 合理的土壤容重有助于提高土壤的通气性、性和根系发展。 如果土壤容重过大,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生;容重过小则可能表明土壤过于疏松,不利于水分保和作物生。

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虽然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在某种程度上都反映了土壤的紧实程度和结构特征,但它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密度更多地关注土壤的物质组成,而容重则更多地关注土壤的结构和孔隙度。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都是评估土壤质量和进行农业管理的重要依据,但在数值上可能会有所差异。 了解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土壤的性质,从而采取合适的农业管理措施。

⒊土壤容重的最适值是什么?

土壤容重应称为干容重,又称土壤假比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 (因为土壤水分受蒸发等因素而时时变化,尤其是季节更替时。 因此单位体积湿土的质量不具有完全的参考意义,故土壤容重的准确称呼应为干容重,又称土壤假比重)
土壤容重定义: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或吨/米^3)与同容积水重比值(同容积水的质量与此时的土壤体积在数值上相同),称为土壤容重。 当土壤孔隙结构改变后,单位体积的烘干土便不能称为土壤容重,应当称为干土壤密度,即土壤容重是单位体积烘干土在土壤结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特殊称呼。
由于Vt大于Vs,故ρb小于ρs。 若土壤孔隙Vf占土壤总容积Vt的一半,则ρb为ρs的一半,约为1.30~1.35g/立方厘米左右。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土壤越紧实,容重越大。 粘质土的容重(1.0~1.5g/立方厘米)小于砂质土(1.2~1.8g/立方厘米);有机质含量高、结构性好的土壤容重小;耕作可降低土壤容重。
亦称"土壤假比重"。 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 它与包括孔隙的1立方厘米烘干土的重量用克来表示的土壤容重,在数值上是相同的。 一般含矿物质多而结构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之间;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的土壤(如农业土壤),在1.1-1.4之间。 土壤容积比重可用来计算一定面积耕层土壤的重量和土壤孔隙度;也可作为土壤熟化程度指标之一,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容积比重常较小。

以上就是关于土壤容重数值高好还是低好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